渝联记事(六)--灰色的记忆

(aleale,2002年1月3日)

  随着2001年的漂走,可以值得记忆的的东西着实不多,除了国足历史性的抽出亚洲之外,就是国内联赛的黑暗和污浊。就像那句著名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11:2以及众多恬不知耻的黑幕令我已经麻木的出离于愤怒了。还好我们有干净的足球游戏,虽然有误判或者种种的漏判,至少,不会像真实的中国假A假B这么假,至少,我在游戏中看见的是真实的足球。

  2002年的元旦,对于中国足球和我个人来说,是一个灰色的总结和另外的开始,我心里总是在想,该结束这个丑陋的足球年代了吧,也同时为足球的未来感到担心:金德四少这几个毛头小子做出的事情并不全部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足球在计划体制下的体工队模式所带来的球员文化素质的低下以及对法律的无知,才是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解决的问题。如果在管理和文化素质上不能更加全面的发展,只是一味的踢球,身体好了,技术好了,而在思想上堕落,则是另一种毁人的方法。

  另一个问题是:足球在青少年中到底该如何引导和管理?可惜的是,少数人才看到这一点。足协从来都是短视的代表,“出线”,“冲出亚洲”从来都是可笑而且可悲的想法,想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本来就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历史上,我们早就经历过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毕其功于一役”失败的前车之鉴,那么,新中国的足球却重复着这种“冒险”和“豪赌”的世界杯模式,就算是进入了世界杯决赛周,也只会闹出刘姥姥进大观圆这种笑话。

  与此相对的是,人口众多的中国,其实足球人口并不多。别的不谈,就谈重庆,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对于发展足球不但没有什么帮助,反而在拖着足球普及的后腿。场地几乎是没有,就算有也是相当差的环境,就算是对外开放的大田湾体育场外场,条件也不算好,在一周前的一次渝联的足球聚会上,CHENSWAN就是因为场地的原因而手部受伤。而更加令人感到担心的是教育界对足球观念上认识:作为把青少年管理为对象的教育界,对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娱乐方式的影响应该是相当大和权威的,可惜的是这种权威是基于青少年在法律上的不完全独立民事行为人的身份而建立起来的。我们在众多媒体上经常看到什么什么学校或者什么什么地区开始组织学生进行什么什么告别什么什么的宣誓或者什么活动之类的事情。其实,我们看到,教育界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肯定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可惜的是,对于“正确”的认知上,教育工作者通常是用经验和直觉来判断,而不是客观的调查和研究。对于足球的认识,教育界的认识通常是能够为学校赚取名声的工具,代表是近几年大量上马的足球学校昂贵的费用,而其他的学校,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通常把踢球的学生看成是破坏者和捣乱者,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层面的东西。

  所以,短视不仅是足协的通病,也是在青少年足球发展上的一个误区。
  而对于如何发展重庆足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就我们而言,目前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在新的一年里,渝联如何发展?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了新的一年,也是渝联发展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返回